公告栏:
一只粽子为豆制品带来的“文化启示”
时间: 2017-8-16   浏览次数: 1457

 

端午节就要到了,粽子走俏。粽子这种食品,早有来历传说:屈原投汨罗江,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来,屈原托梦,龙舟驱鱼,筒装粽改成了叶包粽。粽子的生产和消费,与被纪念的屈原的诗歌创作一样,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手拿粽子想起来,这是否能给豆制品带来一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文化大包装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栽培、驯化、食用大豆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也是最早研发生产豆腐、豆制品的国家,豆腐、豆制品生产的文化源远流长。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豆(古时称“菽”)当作主要食粮。豆腐、豆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就是为了本能的裹腹之需,乃至后来豆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直走的也是“现实主义”路线。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描写大豆及豆制品的诗歌还是现实主义色彩。

再看看粽子文化之源头影响。由于现实中的不能满足,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食品生活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登昆仑兮食玉英”,给人以超级的想象力,也许,这给后来粽子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包装留下了巨大的思维空间。

粽子消费也不是单一的文化,相伴的还有插艾草、挂菖蒲、配香囊、饮雄黄酒、吃五毒饼、赛龙舟等,更能刺激粽子一时的消费。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粽子成了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豆制品缺少文化,而是说需要进一步的文化大包装。我国许多地方或企业也办起了豆腐、豆制品文化节,搞豆腐宴、豆制品菜肴烹饪大赛、吃豆比赛、豆腐文化旅游等。在豆制品整体设计、单个产品和活动宣传等方面,如果能再注重更强些文化包装,对快速发展的豆制品行业或企业来说,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启示之二:原料大融合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豆制品用料是比较简单的,成品也方方正正、清清白白,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而粽子却要“花心”得多,从馅料看,红枣、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皆可入内,似乎无所不能包。这样,以其内涵花色及各地特产和风俗来分,就有桂圆粽、豆沙粽、鲜肉粽、红枣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这给人的启示是,许多原料是可以融合、搭配的。豆制品的发展也需要吸纳外材外料,保持本色,形成特色。以最具代表性的豆腐为例,豆腐拌料增多,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口袋豆腐”“麻婆豆腐”“荷包豆腐”“鸡汁豆腐”“素鸡豆腐”“蛤蜊杏仁豆腐”“腊味螺豆腐”“冰糖螺豆腐”等豆腐菜。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创新意识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是否能将豆腐菜通过和配料结合创新出更多的可以批量加工豆制品成品来销售呢?在将来的豆制品里,我们可以品尝到红枣、火腿、蛋黄、莲蓉的口味。

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不矛盾,更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而是经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浪漫”的李白与“现实”的杜甫并不矛盾,反而是好朋友。同样的,粽子和豆制品也并不矛盾,粽子里面可以包有豆制品,做成豆沙粽、豆腐粽;开拓一下思路,豆制品也可以用豆皮、千张做食品外皮,包成粽子的模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做粽子的企业可能是经常做豆制品,豆制品企业偶尔也做做粽子。

启示之三:身价大提升

在中国几千年的豆制品生产工艺中,广为流传的豆制品如豆腐、豆腐干、豆浆、豆豉、豆皮、油皮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豆制品家族”。这个家族产品,突出的特点是价廉物美,普通老百姓皆能消费得起,往往被视为基本消费品。

同样普通的粽子,用竹筒装,用艾叶或箬叶、竹叶、苇叶、荷叶来包裹,再做成礼盒,就成了相对的稀罕物,成了节日礼品。

豆制品被人形容为养生佳品,养生佳品为什么不能做成馈赠礼品呢?除了豆浆(奶)粉、大豆蛋白粉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豆制品礼品可以作为人们走亲访友之用呢?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豆制品开发也可以身价大提升的,在一定时候,也许会流行“送礼就送豆制品”。但不能脱离咱老百姓的生活现实。

被视为养生佳品的豆制品,也可以像粽子一样包装而身价倍增。

这里,无意于比较粽子和豆制品谁高谁低,孰轻孰重,只要有点启发,就好。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人类提供安全美味、营养健康的大豆食品作宗旨。

 

摘自中豆委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食药监总局强调“无根豆芽五毒俱全”是谣言
下一篇:高考食谱:营养专家首推高蛋白的豆制品
合肥市豆制品行业协会张之斌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4楼
邮编:230031 电话:18919635077 手机:13505511921 网址:www.dzpxh.com